我的家乡是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解放前叫城关,顾名思义就是老城池所在地了,数千年来一直是垣曲这个小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8年县城搬去了遥远的皋落乡北部,起名新城镇。
新城镇的地理位置并不怎么好,偏居西北一隅,以至于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古城还是大半个县的文化教育经济中心。
1997年小浪底水库截流蓄水后,古城彻底淹没在浩浩碧波之下,周边村子大多搬走了,古城村本身的人口也流失了不少,地位一落千丈,13年垣曲历史最悠久,辉煌半个多世纪的古城中学也搬去了县城,古城彻底丧失了最后一个教育中心的地位。
古城,三河纵横之地。
右下为黄河。
左上两河之间为古城村。
如今的古城比起周边乡镇都有不如,十里长街冷冷清清,可以说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局面。
古城是名符其实的古城,山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枣园文化在古城也有迹可循,更不用说后来繁盛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地处大中原之腹地,大河之滨的古城,东南良渚,南方屈家岭,东方大汶口,西方半坡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这里,小小的几乎封闭的山间盆地在激荡的历史中并不孑然独存。
南关商代早期城址的发现更使得小小的古城名声大噪,因为有流传千年的商汤葛伯传说,一时间各路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著文立说。
甚至有专家认为这个小小的古城就是商汤始居之亳。
无论是与不是,古城已经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
老古城正月十五社火活动
古城村游艺大队条幅在最高处的中央。
几个踩高跷的人坐在了电影院大门上,可见高翘高度之高。
传统南关舞狮。
难度很高。
民国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高大的北城门遗址,如今已在水下。
东关城垛遗址。
文明的绵延不绝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古城人与生俱来的自豪感。
古城就是垣曲的关中平原,随手一铲子都可能揭开某个历史的片段。
记得小时候自己住的窑洞下面就是一座古墓,村里大胆的青年挖出来几个施彩的小人,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来说这种东西是不值钱的,于是就随手扔在一边,后来怕窑塌了没敢再挖下去,那几个陶俑后来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据父母说我应该是见过的,但小时候的记忆都丢完了,什么模样也忘了,根据大人的描述现在想来应该是唐墓。
再后来库区考古发掘的时候也没有探到,我觉得这是它的福分吧,有一座住人的窑洞做庇佑,没有被做着发财梦的青年们破坏,又没有被考古学家发现,它可以安安静静地和我的家躺在那清澈的黄河水下。
小学的时候,我父亲在自家耕种的地里捡了一块绿石斧,双面开刃,很是漂亮,后来送给国家博物馆人员?或是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了。
我对这把石斧的印象极为深刻,可以说是它引起了我对人类历史的极大兴趣,我研究生选择考古专业跟它有莫大的关系。
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选择考古事业至今心里还有遗憾。
闲暇时,到水库边坍塌的遗址上走走,捡起几块陶片摸摸,仿佛会感受到它们时代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