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皇位之争非常激烈,最终演变成了民间俗称的“九子夺嫡”的大戏,但是康熙的儿子可有不少,除了参与争位的九个儿子之外,那康熙其他的儿子难道都对皇位没有野心,就那么老老实实围观“九子夺嫡”吗?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总共生了35个儿子,序齿的儿子共有24人,没有夭折活到成年的儿子有20人,其中在康熙晚年参与争夺皇位的儿子共计有九人,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也就是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又名胤祯)。
剩下没有参与争位的儿子还有11人,分别是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皇二十子胤祎、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祕。
康熙这些没有参与争位的皇子中,有一半是因为年纪太小,从皇二十子胤祎之后的皇子都十分年幼,康熙去世时年纪最大的胤祎也不过17岁,最小的胤祕年仅7岁,康熙这些幼子除了胤祎和胤禧比乾隆岁数大之外,余下三位皇子都比乾隆年纪还小,因此他们的年纪就注定了他们没机会参与争位了。
那年纪比较大的还剩下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以及皇十七子胤礼六人,他们六人难道就真对皇位没有野心,没有想染指皇位的想法吗?
性格注定了皇五子胤祺不会争位
胤祺是康熙的第五子,他仅比雍正小两岁不到,胤祺也是康熙时期为数不多就被晋封为亲王爵位的皇子,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第二次大封诸子爵位时,被晋封为恒亲王爵位。
而且胤祺的生母是康熙最宠爱的妃嫔之一宜妃郭络罗氏,他和参与争位的胤禩一党的主要人物皇九子胤禟是同母的亲兄弟。
按照胤祺的母亲和弟弟还有他很早就获得康熙喜爱获封亲王爵位来说,胤祺应该是参与到争夺皇位的大戏中,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
可是偏偏胤祺就是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他不仅获得父亲康熙的喜爱,连哥哥雍正都对他也十分赞赏,他也是雍正继位之后得到雍正高度评价和善待的兄弟之一。
其实这一切都和胤祺的性格以及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胤祺从出生就由康熙的嫡母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育长大,而恰好雍正也是自幼就由孝懿仁皇后抚育长大,因此幼年时胤祺与雍正关系肯定是很亲密的,可能论关系亲近都更胜于胤祺的亲弟弟胤禟。
除了与雍正自幼长大之外,由于胤祺后来一直被皇祖母仁宪太后抚育,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远亲,是科尔沁蒙古人,仁宪太后对汉文化了解并不深,所以胤祺受仁宪太后影响,在9岁之前都不会写汉字,不通汉文化。
因此整体来说胤祺的汉文化水平也比其他兄弟略差一些,而康熙重视汉文化,他在选择继承人时必定要选择对汉文化重视和精通汉文化的人,像胤祺这般汉文化水平略差的人自然在皇位竞争力上也要比别的皇子差得多。
不过胤祺虽然汉文化水平差点,但是他的身上性格保存了满蒙男人身上的朴实和憨厚,加之胤祺后来又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在他长大成人之后身上既保留了满蒙男人身上的朴实,又兼具了汉族男人的谦恭与温和。
据史书记载胤祺为人十分宽厚亲和,对待宫女、太监丝毫没有皇子架子,难得的是胤祺还十分简朴,生活习惯极为勤俭,他还十分心地善良,自己勤俭生出来的钱还能用于接济穷苦百姓,因此胤祺成年之后十分得康熙喜爱,康熙曾称赞他为“此子心性最为良善,为人敦厚”。
雍正继位之后,虽然雍正十分反感厌恶胤祺的母亲宜妃和弟弟胤禟,但却对胤祺还算不错了,不仅没有斥责过胤祺,还经常夸赞胤祺是自己诸弟中心地最为良善的人。
不过雍正唯一对胤祺最狠的一次就是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一党被雍正彻底剪除,胤禟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恶名为“塞思黑”囚禁于保定直隶总督府中。
胤禟被囚禁之后,雍正特意下旨命胤祺持宗人府改名卷宗和圣旨去保定给胤禟改恶名,雍正此举其实就是为了报复和恶心宜妃与胤禟母子,所以他故意让亲哥哥胤祺去给亲弟弟胤禟改恶名。
胤祺接到雍正的圣旨之后,不敢推辞,他深知母亲和弟弟得罪雍正太深,也不敢为他们求情,只得按照雍正的旨意去给弟弟胤禟改恶名。
这也算是雍正对胤祺做得最过分的一次,后来胤祺更加谦恭谨慎地对待雍正,因此雍正此后没有再为难过胤祺。
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享年54岁。
雍正听闻胤祺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亲自为胤祺撰写祭文,在祭文中曾称胤祺为“秉性平和,持躬谨慎,颇具乐善好施之风”。
并给胤祺上谥号为“温”,其意为温和宽厚,这也说明了在雍正心目中胤祺的形象非常好。
也代表着雍正对胤祺的认可。
因此胤祺因为性格温和宽厚,所以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他也是康熙诸子中没有参与争位的皇子中最年长的皇子,也因此胤祺在雍正继位后得到了善待。
皇七子胤祐天生身体残疾,性格安分守己
皇七子胤祐生母是成妃戴佳氏,胤祐自出生时右腿就略有残疾,加之生母成妃的家族出身低微,因此康熙一直都不重视胤祐母子,甚至早年康熙更曾经一度想将胤祐过继给自己早逝的七弟隆禧为后嗣。
不过胤祐却凭借自身的才能打消了康熙想将自己过继出去的想法,胤祐虽然天生右腿有残疾,但应该并不厉害,因为他在成年后就一直投身于军旅之中,如果右腿真的残疾的很厉害,他也不能统军上战场了,所以胤祐的腿脚残疾应该并不厉害。
在胤祐16岁时,康熙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胤祐就主动请缨愿意统率一支军队跟随父亲上战场。
康熙也没想到腿脚有残疾的胤祐却有如此勇气,因此康熙很高兴地将镶黄旗大营交由胤祐统领。
胤祐在征讨噶尔丹期间立下比较多的战功,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时胤祐与雍正、胤祺、胤禩三人一同晋封为贝勒,此后胤祐一直负责管理八旗军务,在康熙第二次大封诸子时,胤祐被晋封为淳郡王爵位。
胤祐也是古代较早提倡廉洁治军的人,康熙晚年胤祐负责掌管正蓝旗满、蒙、汉三旗的军务,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军队中更是十分腐败,胤祐负责掌管三旗军务后,就在军队中提倡廉洁治军,对军队中的腐败作风进行了强力纠正,在胤祐的管理下正蓝旗的军官作风大有改善。
胤祐待人随和宽厚,性格比较谦恭谨慎,能体恤士卒,因此军队中的中低层军官都十分拥戴胤祐。
但是胤祐却并没有利用手握军权来参与争夺皇位,他深知自己母系家族出身低微,加之自己身有残疾,所以谦恭谨慎的他主动淡出政治,只专心负责管理军务,对皇位采取了不争的态度,因此他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
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祐也表示认可,公开夸奖胤祐治军有方,以此晋封他为淳亲王,但是胤祐没有明确表示对雍正的支持,人心隔肚皮,雍正不敢保证胤祐是否忠于自己,所以他对胤祐掌握兵权十分不放心,而谦恭谨慎的胤祐也看出了哥哥雍正对自己的不放心,于是他主动向雍正申请病退,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请求交出三旗兵权。
胤祐此举正和雍正心意,于是雍正很爽快地批准了他病退,胤祐赋闲在家之后一直极少参与政治,但是胤祐深得军心,还有战功,所以雍正对他还不太放心,总想找机会敲打他一下。
后来雍正终于找到机会,胤祐的长子弘曙违法乱纪,雍正故意小题大做,将弘曙废除了亲王世子的身份,虽然是弘曙违法乱纪在先,但是雍正还是小题大做,同样违法乱纪的老十三胤祥长子弘昌,由于胤祥深得雍正喜爱,所以雍正只是痛骂了弘昌一顿了事,而现在雍正以军法惩处弘曙,很明显其背后用意是在敲打胤祐。
所以胤祐后来更加小心谨慎,几乎是闭门谢客,不与任何人往来。
而雍正对于胤祐的这样态度也很满意,因此之后胤祐得以安享晚年。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因病去世,享年50岁,雍正亲自给他撰写祭文,在祭文中称胤祐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并给胤祐上谥号为“度”。
其实胤祐不谦恭小心,安分守己不行啊,真可能有杀身之祸。
所以胤祐是因为天生残疾,加之性格谦恭谨慎,安分守己才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也许他确实对皇位没野心吧,毕竟他天生残疾,母系家族政治势力还不强大,还差一点被康熙过继出去,没有太深厚的政治资本也没法争夺皇位啊。
康熙诸子中最长寿、最佛系的皇十二子胤祹
胤祹是康熙第十二子,生母是定妃万琉哈氏,定妃家族出身正黄旗包衣,家族出身十分低微,定妃最初在康熙后宫中也不受重视和喜爱,地位也并不高,因此胤祹母子在康熙时期十分不受重视。
胤祹出生时正值太皇太后孝庄去世,伴随了孝庄六十多年的丫环苏麻喇姑悲痛欲绝,曾经想绝食随孝庄而去。
由于苏麻喇姑对康熙有养育之恩,因此康熙自幼就视苏麻喇姑如母亲一般,看到苏麻喇姑如此伤心,康熙心里也十分难受。
于是康熙就想给苏麻喇姑找点事干分散她的注意力,他就想到把刚出生不久的胤祹交给苏麻喇姑抚育,并恳求苏麻喇姑一定要悉心把胤祹抚养成人,因为胤祹的到来,苏麻喇姑才放弃了为孝庄殉葬的打算,逐渐打起精神,抚育胤祹。
苏麻喇姑一生崇信佛教,心胸豁达,对胤裪的影响很大,胤祹也是在苏麻喇姑的影响下崇信佛教,并谨遵苏麻喇姑教导尽量远离政治纷争,因此胤祹没有参与争夺皇位。
苏麻喇姑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93岁高龄去世,她去世后,康熙万分悲痛,而胤祹也非常悲痛,他主动向康熙申请要为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康熙不仅批准胤祹为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还要求每位已成年的皇子每天轮班一同陪胤祹披麻戴孝守灵。
因此康熙认为胤祹是至诚至孝之人,于是在第二次大封诸子时一直不受康熙重视的胤祹被封为固山贝子。
但是胤祹即便在获得爵位之后,依旧谨遵苏麻喇姑的教诲,远离政治,不参与争位。
雍正继位之后先是晋封胤祹为履郡王,不过很快雍正为了敲打顾命大臣马齐,拿弟弟胤祹开了刀。
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胤祹是大学士马齐的女婿,马齐在康熙临终时接受了康熙临终顾命,与九门提督隆科多一同执行康熙遗诏,拥立了雍正继位,雍正继位之后任命马齐为总理事务大臣,权重一时。
后来隆科多居功自傲被雍正收拾了,雍正对手握大权的马齐也十分不放心,因此总想找机会敲打一下马齐,但是马齐为人十分谨慎小心,雍正对他根本是无从下手,所以雍正就拿马齐的女婿胤祹开了刀。
胤祹一度被雍正从履郡王贬爵到镇国公,到雍正中后期,马齐逐渐年老淡出政坛,雍正才恢复了胤祹履郡王的爵位,好在胤祹生性豁达佛系,看得比较开,没有因为雍正对自己的猜忌而郁闷生病。
胤祹生平最善于操持葬礼,他给父亲康熙操持了葬礼,被哥哥雍正晋封为履郡王,后来雍正去世,他又给哥哥雍正操持了葬礼,获得了大侄子乾隆的认可,被大侄子乾隆晋升为履亲王爵位。
此后在乾隆时期,胤祹备受乾隆的尊重,当然,这还在于胤祹与乾隆除了叔侄关系还有一层连襟的关系,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正是马齐的亲侄女,因此按照胤祹妻子这头的辈分来说,乾隆还是胤裪的堂妹夫。
胤祹在乾隆时期获得了御前免跪特权,乾隆还特意加封胤祹为议政王,并特许胤祹在紫禁城乘轿,乾隆与胤祹的叔侄感情非常深,他曾经为胤祹在寿辰和节日写了几十首诗,可以说乾隆对胤裪是礼遇备至。
胤祹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去世,享年78岁,是康熙诸子中寿命最长的皇子,胤祹的长寿得益于两个女人,一个是抚育他的苏麻喇姑,一个是他的生母定妃。
苏麻喇姑把他培养成了佛系豁达的性格,而他的生母定妃一生活了97岁,是清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妃嫔,定妃给了他遗传基因,因此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加之佛系豁达的性格,胤祹自然成为长寿有福之人。
苏麻喇姑可以说对胤裪影响最大,她培养出了胤祹佛系豁达的性格,没有让胤祹参与争夺皇位,也使得胤祹成为康熙诸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位。
雍正生母德妃抚育长大的皇十五子胤禑
胤禑是康熙第十五子,他与康熙第十六子胤禄是同母所生,母亲都是密妃王氏,密妃家族出身非常低微,是江南纺织工人所生女儿,父亲王国正后来因女儿嫁给康熙为妃,才被加恩封了一个七品县令,可以说密妃家族是出身极其低微的汉人,连八旗汉军都算不上。
因此母系家族这种出身,也注定了胤禑和胤禄兄弟不用想着能政治资本去争夺皇位。
胤自幼由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抚育长大,按这层关系来说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禑比较不错的,可是雍正非但没有对胤禑很好,反而还一直在收拾他。
其实胤禑虽然是德妃抚育长大,但雍正自幼就是受孝懿仁皇后抚育,因此实际上雍正与胤禑之间交际关系并不多,而且雍正与生母德妃的关系也很一般,雍正在继位后曾说过“生恩不及养恩大”,这也说明了在雍正心目中他的亲生母亲德妃比不上养母孝懿仁皇后。
胤禑之所以会被雍正猜忌和压制,还在于他与雍正的同母弟弟皇十四子胤禵关系亲密,胤禑和胤禵自幼都是被德妃抚育长大,胤禑虽然在“九子夺嫡”中选择了保持中立,没有支持任何一方,也没有参与争位,但是他与胤禵关系比较亲密,这也是让雍正猜忌的地方。
再者除了与胤禵关系亲密之外,胤禑与废太子胤礽之间关系也很深,因为胤禑的嫡福晋瓜尔佳氏正是太子妃瓜尔佳氏的亲妹妹,胤禑大婚时,康熙没有让胤禑向生母王氏行礼,反而让胤禑向胤礽夫妇行礼,足见胤禑与胤礽之间关系也颇为亲密。
因此胤禑虽然没有参与争位,但却与两位参与争位的皇子关系都极为密切,所以雍正继位之后胤禑一直没有获得封爵,直到胤礽去世,雍正又收拾完胤禩一党之后,雍正确定了胤禑没有参与争位,才晋封胤禑为贝勒爵位,而且并加以重用,只是派他去给父亲康熙守陵。
后来由于胤禑身体不好,雍正才把他召回京城,并且为了宽慰他还特意晋封他为愉郡王,不过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就去世了,年仅39岁。
胤禑其实挺惨的,明明没有实力参与争位,但却因与胤礽和胤禵关系亲密而受到雍正的猜忌,最终也导致他在雍正猜忌中忧郁的英年早逝。
被过继出去的皇十六子胤禄
别看康熙第十六子胤禄与胤禑是同母所生,但是两人命运却大不相同,雍正对他俩的态度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胤禄和皇十三子胤祥以及皇十七子胤礼三人是雍正继位之后最为喜爱和器重的三个兄弟,雍正最喜爱和器重首推胤祥,其次胤礼,再者就是胤禄了。
上面说过胤禄和胤禑的生母密妃王氏家族出身极其低微,母系家族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借助,因此胤禄和胤禑都不具备参与争夺皇位的实力。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就是胤禄在康熙晚年就被康熙过继给了堂兄庄亲王博果铎,胤禄继承的是铁帽子王庄亲王爵位。
因此在礼法上来说胤禄已经不属于康熙一脉,他已经属于庄亲王一脉,所以他也自动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他即便争位也名不正言不顺,如果选择站队也很危险,毕竟只需要等堂伯父博果铎咽气胤禄就能顺利继承铁帽子王爵位,根本不需要再冒险选择支持任何人。
所以胤禄既不会去争夺皇位,也不需要选择站队去支持谁,不管谁当皇帝,他过继给博果铎继承庄亲王的铁帽子王爵位是康熙亲自定下来的事,几乎没有人能再改变。
过继出去的胤禄本身对皇位威胁就不大,加之他没有参与争位,所以雍正继位之后也不会去猜忌他,因此胤禄才能获得雍正的信任和器重。
雍正临死时更是找胤禄、胤禄以及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四人为顾命大臣,胤禄与其他三人一同接受了雍正临终顾命,宣誓效忠辅佐大侄子乾隆。
不过后来胤礼英年早逝,胤禄以辅政叔王身份权势过盛,引起了乾隆猜忌,乾隆故意掀起了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逆案,将胤禄牵扯其中,借此机会乾隆罢免了胤禄一切权力,让他在家闭门思过,等于是斩断了胤禄的政治生命。
此后胤禄就一直当一个富贵闲散王爷,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享年73岁。
胤禄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非常好的一位了。
受雍正喜爱和器重程度仅次于胤祥的皇十七子胤礼
胤礼是康熙第十七子,生母是勤妃陈氏,勤妃家族出身八旗汉军,家族政治地位也并不太高,虽然母系家族没有太深厚的政治背景,但是胤礼其实也是有实力可以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因为胤礼的老丈人是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阿灵阿。
阿灵阿出身钮钴禄氏家族,其父遏必隆是康熙初期的四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父亲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遏必隆的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女穆库什,也就是说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因此钮钴禄氏家族世代都是清朝的政治豪门家族。
阿灵阿既是胤礼的老丈人也是他的老师,当初康熙命阿灵阿负责教导胤礼读书,正是在教导胤礼过程中,阿灵阿十分欣赏和看好胤礼,于是主动向康熙请求将女儿嫁给胤礼,所以胤礼与老丈人阿灵阿关系很不错,如果胤礼想参与争位的话,阿灵阿完全可以倾尽家族的政治势力来帮助胤礼。
但是胤礼在康熙时期却无心政治,当然胤礼主要还是年纪问题,在“九子夺嫡”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次废太子胤礽时期,这期间胤礼不过十几岁,也没法参与争位。
到了康熙晚年之后,胤礼逐渐成年,但是诸皇子激烈争位的事已经逐渐平静下来,都是在暗中较劲而已,因此胤礼从幼年到成年,亲身经历了哥哥们争位之事,所以胤礼比较明智,他知道自己年幼,生母家族出身低微,虽然有妻系家族可以借助,但是老丈人阿灵阿当时已经明确选择支持皇八子胤禩,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身上,胤礼就索性把皇位看淡,也无心于政治。
胤礼喜好诗画,因此经常微服到处游山玩水寻找灵感,后来胤礼又在民间师从清代大诗人沈德潜,专攻诗画,为人也颇有沈德潜的豁达谦恭气度。
雍正继位后,虽然对胤礼的老丈人阿灵阿进行了政治清算,阿灵阿在雍正继位前就已经去世了,还被雍正把墓碑名改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阿灵阿的儿子阿尔松阿也被雍正处死,阿灵阿一系后人被发配宁古塔,但是雍正唯独宽恕了胤礼的嫡妻钮钴禄氏。
阿灵阿及其后人受到政治清算并没有波及到女婿胤礼,主要在于雍正十分欣赏胤礼,加之胤礼没有参与争位,因此雍正继位后就开始提拔重用胤礼。
后来胤礼的办事风格更加让雍正赏识,敢于任事,还不贪婪,他的风格其实和雍正相近,都属于实干型人才,所以雍正越发喜爱和信任胤礼,将他晋封为果亲王并加以重用。
雍正最宠爱的弟弟胤祥在世时,雍正每次赏赐胤祥,都会同样给胤礼带一份,胤祥去世后,胤礼更是替代胤祥成为清朝仅次于雍正的第二把手,足见雍正对他的喜爱和信任。
雍正临终前更是召胤礼接受临终顾命,胤礼也成为了乾隆时期的顾命大臣,不过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就因操劳过度去世,享年41岁。
所以胤礼不是没有实力参与争位,而是他年纪过幼,他成年后由于性格使然,所以也没有选择站队或者参与争位,加之他的办事风格与雍正很接近,这也算是两人气场合得来,因此雍正才会十分信任和器重胤礼。
写在最后
因此康熙除了最后那五位年纪过于幼小的儿子,由于年幼根本不可能参与争位之外,剩下比较年长的六位皇子都是各有各的原因没有参与争位。
但是总得来说剩下这六位皇子中除了皇五子胤祺之外,其余五位皇子生母家族都出身比较低微,生母不受康熙宠爱,而母系家族又没有太强大的政治势力,所以他们才大多没有参与争夺皇位,可见想参与争夺皇位,母系家族的政治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