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我国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的民谚。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汉族还有句民谚叫做:“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扫尘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
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照民间说法,“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
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扫尘蕴含了人们“推陈出新”、“辞旧迎新”、“破旧立新”的愿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
宋吴自牧《梦粱录.除夜》:“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俱洒 扫尘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
”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等等”。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
旧时至农历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
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
甚俗起源甚古。
据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记载:“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
”
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
清蔡云《吴歈》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又引《岁时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
”又《月令精钞》:“二十四日为无忌日。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
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
”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这一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康鹏根据百度百科、人民网、新华网等综合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壹点客户端,关注本壹点号——说古谈今,就能查阅以前的文章并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