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川西高原,跨过云贵高原,越过三峡,直扑江汉平原,绵延6300多公里后在崇明岛注入东海!
长江上游由于山高谷狭,江面狭窄,最窄处的虎跳峡不足50米,进入江汉平原之后,江面逐渐变宽,平均宽度4至5公里,等快到了入海口的时候,江面的宽度达到了六七十公里,呈现出江海相连的壮观景色!
意想不到的是,在滚滚的长江之中,居然有一座城市,四面被江水环绕,她便是我国唯一的沙洲城市,扬中!
当曲和沱沱河汇合后称通天河,流过了青海玉树以后叫作金沙江,在宜宾接纳岷江之后始称长江,长江在江苏南京往下的江段就叫扬子江了,而扬中之名正是取自于扬子江!扬中--扬子江中!
扬中是江苏省下辖县级市,位于镇江以东的长江之中,北面与扬州、泰州隔江相望,南面与常州一衣带水。
全境处于长江之中,由太平洲、中心沙、西沙岛、雷公岛四个江心岛组成,是我国唯一的沙洲城市!虽然上海的崇明岛也属于沙洲,岛上的崇明区如今已是市辖区,已经不是建制城市了!
扬中市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7公里,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28平方公里,现辖4个镇、2个街道、户籍人口约30万。
扬中四面环江,主岛太平洲是万里长江中的第一大江心洲,也是江苏省最大岛屿,面积有300平方公里,岛上人口28万。
雷公岛在太平洲北边,长江主航道从雷公岛经过。
西沙岛又称为“小泡沙”,位于扬中岛与镇江新区之间的夹江里,中心沙是扬中市第二大岛,也叫西来桥,在扬中岛南边,靠近常州。
虽然扬中是长江中的城市,但其历史却和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距离扬中有千里之遥,它们是怎么产生关联的呢?可以说扬中四岛的形成就是黄河的功劳!
黄河在历史上水患频繁,多次南下改道夺淮入海!
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又一次改道南下,汹涌的黄河水冲入淮河河道,滚滚黄河水带来了大量泥沙,在淮河的水道上逐年淤积。
明弘治八年(1495),淮阴以下的淮河入海故道完全被泥沙淤塞,“无路可去”的淮河水汹涌狂奔,在盱眙以东淤积成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泽湖。
之后湖水外溢,继续南下,最后在扬州的三江营冲入长江!黄河、淮河、长江呈三水合流之势!
宋代时,扬中只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小沙洲,称为小沙!黄淮水系冲入长江之后,挟带的大量泥沙开始沉积,加速了扬中的成陆进程,沙洲面积逐年暴增!
咸丰五年,黄河北归,沙洲也稳定下来,扬中陆地也基本形成,形成面积近300平方公里的大沙洲,称太平洲。
同治年间中心沙、雷公岛也相继出水。
清光绪末年,太平洲上人口已经比较稠密,两江总督端方上奏朝廷在太平洲设太平厅,隶属镇江府。
宣统三年,太平厅改名太平县。
民国3年,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的太平县同名,改称扬中县,取“扬子江中”之意!
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扬中全境。
1994年5月18日,撤县设市,改名为扬中市。
扬中是江苏省最小的县级城市,虽然地狭人少,不过其经济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作为国内著名的“光伏岛、电气岛”,扬中的现代制造业是非常发达的,是“长江制造业走廊”重要的组成部分!
智能电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临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是其工业支柱!
其多年位列中国经济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等等!
扬中小而富,藏富于民,在富庶的江苏省也占有一席之地,是全省9个率先达到小康水平的县市,2021年人均GDP达到17万元,排名全省第五,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小的扬中在“强手如云”的江苏能有此成绩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扬中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生态优美,气候宜人,境内水道纵横,湿地成片,素有“河豚之乡”、“大江明珠”的美誉。
扬中四面环江,江鲜物种资源丰富,所盛产的刀鱼、鲥鱼、河豚,是著名的“扬中三鲜”,是扬中饮食文化精华之所在。
由于扬中陆地出水较晚,境内古迹不多,大多是现代景观,主要以湿地类型为主,如扬中园博园、滨江湿地公园等, 长江渔业文化生态园等等!
太平禅寺位于扬中市三茅镇双跃村,前身为下东岳庙,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原有大小殿堂百余间,“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仅保留下一座后殿
1995年重建下东岳庙并改名为太平禅寺。
新建成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琉璃覆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为江南晚清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其规模在江浙沪县级寺庙中首屈一指!
扬中是“河豚之乡”,在西沙岛上有一个壮观的河豚塔,造型是一条金光灿灿,摇头摆尾的“大河豚”,黄铜披身,耀眼夺目,“河豚”长90米,宽44米,高62米,整个建筑重约2100吨,外表由8920块铜板片拼接而成。
河豚塔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异形钢结构城市雕塑。
登上西沙岛,巨型“河豚”栩栩如生,两只圆滚滚的眼睛望向北方,夕阳照射在鱼鳞状铜片上,通体闪闪发光,河豚塔也是扬中市的地标,同时也是第八届江苏省园博会的重要标志,是扬中对外宣传其河豚文化的重要载体!